形态描述
形态(据 Hachisuka et Udagawa,1950)头顶灰橄榄色,羽轴和羽缘黑;脸暗栗色;眉纹和颧纹均白;上背、喉、后颈及胸等均橄榄褐,各羽(除喉部以外)微缘以皮黄色,两翅覆羽、下背、腰、尾上覆羽及两胁等纯橄榄色;初级覆羽黑;初级飞羽的内嘲暗褐,外翈金橙色;这些飞羽的末端及次级飞羽均灰蓝色;尾羽金橙,其内翈和末端鼠灰色;腹部和尾下覆羽栗红。
雌雄同色。
“嘴淡褐(?);脚及趾等暗肉色(?)”(据Hachisuka et Udagawa,1951)。
量衡度:
性别 翅 尾
♂♀ 96—108 128-149
雌雄同色。
“嘴淡褐(?);脚及趾等暗肉色(?)”(据Hachisuka et Udagawa,1951)。
量衡度:
性别 翅 尾
♂♀ 96—108 128-149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眉纹及颧纹均白;上体大都橄榄褐色;翅和尾的外缘金橙黄色;腹和尾下覆羽栗红。
生物学
常栖于海拔2,000—3,300米的高处,有时降至较低的温带森林中,隐匿于幼竹和矮柏丛里。性活跃,惹人注意。飞行似鹰,多嘈杂声。曾在台湾中部的阿里山于7月间找到一巢,筑于铁路旁斜坡上的芒丛间,高距地面1.2米。卵呈淡乳蓝色,而疏杂以灰黑块斑,尤其是在卵的钝端。 雏鸟被以污褐色绒毛;嘴内以及舌头均橙红,嘴缘橙色(据 Hachisuka et Udagwa,1951)。
分类讨论
论据 Ogilvie—Grant(1906),此种噪鹛与产于四川的黑顶噪鹛 Garrulaxaffinis blythi(Verreaux)最相近似,但有下列的不同:头顶灰橄榄色,各羽的羽轴和狭缘黑;自眼先上方的白纹,在眼上方中断,而后延伸到枕部的两侧,眼周及耳羽深栗褐;一条白色颧纹开始自下嘴基部的淡栗色斑点;上体余部、腹部两侧以及胫羽均灰橄榄色;翕部、颈侧及胸等的较长羽毛钝栗,并缘以白色;腹部中央、两胁及尾下覆羽等均暗栗色;两翅的外缘显得较黄。从上所述,有人就把这一种噪鹛当作黑顶噪鹛的一亚种。
可是黑顶噪鹛产于我国西南部,而玉山噪鹛却仅见于我国东南部的海岛,彼此相距很远,而且还隔以一个海峡,可见二者相距也已有相当地质年代。就许玉山噪鹛当初是黑顶噪鹛的一个亚种,经过这么长时间和这么远距离的间隔,照着分类原理推测,作者认为是有形成独立种的可能。
从玉山噪鹛与黑顶噪鹛的亲缘关系,也可以供作探讨台湾鸟类区系由来的一种线索。
可是黑顶噪鹛产于我国西南部,而玉山噪鹛却仅见于我国东南部的海岛,彼此相距很远,而且还隔以一个海峡,可见二者相距也已有相当地质年代。就许玉山噪鹛当初是黑顶噪鹛的一个亚种,经过这么长时间和这么远距离的间隔,照着分类原理推测,作者认为是有形成独立种的可能。
从玉山噪鹛与黑顶噪鹛的亲缘关系,也可以供作探讨台湾鸟类区系由来的一种线索。